黑龙江全链条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
时间: 2025-01-03 09:58:19 | 作者: 贝博平台官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近些年来,各地和中央相关的单位持续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和工作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期《关注》聚焦黑龙江省全链条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渐入寒冬,一年中的农闲时光悄然开启。然而,黑龙江省兰西县红星乡红星村的村民们并没有闲下来。投喂饲料、清理鸡舍、挑选鸡苗……30多位村民在白羽肉鸡养殖基地,忙得热火朝天。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把乡村产业办得有声有色,小日子过得愈发热气腾腾。
放眼龙江大地,派驻广袤乡村的驻村干部慢慢的变成了推动龙江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黑龙江省幅员47.3万平方公里,有9000多个行政村,乡村人口1000多万。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富起来,是全省各级党组织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全省组织工作总体布局,列入全省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抓实选训管用关键环节,全链条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确保驻村干部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一线彰显担当、贡献力量。
明确“四个必须”要求,选硬人、派骨干,把最优力量派到帮扶一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是主战场,人才队伍是关键。开展驻村帮扶以来,黑龙江省始终把干部选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各级组织部门会同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把关,选硬人、派骨干,切实把最优力量派到驻村帮扶一线,为高效推进驻村帮扶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房屋简陋、道路泥泞、污水横流……红星村曾是兰西县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村集体负债一度高达170万元。2017年,省驻村办从省政府研究室选派精兵强将到红星村开展驻村帮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平了、广场靓了、人气旺了,村民的精气神足了,乡村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我们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根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招商引资6000万元分两期建设了白羽肉鸡孵化场。”红星村驻村曲贤杰是省政府研究室一级调研员,驻村以来,他和工作队员不仅通过“输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培养村民自我“造血”功能。曲贤杰算了笔经济账,未来达产后,年产肉鸡2600万只的白羽肉鸡养殖场和每个周期孵化30万只鸡雏的孵化场,可带动60余户脱贫户年务工增收300余万元。
2023年,驻村工作队还积极争取把县委党校教学实践基地引到村里,现已承接6期兰西县新入职青年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直接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帮助红星村入选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引进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与拓展训练活动,带动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产业。
“如今生活好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不能离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村民任克服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善做群众工作是选派驻村干部人选的门槛。黑龙江省明确“四个必须”,省派必须是县处级干部、市派必须是乡科级干部、县派必须是重点培养对象,工作队员必须优先选派党员。目前,全省8247名驻村干部中,处级干部389名,科级干部1856名,本科及以上学历4871人、占59.1%,35岁以下年轻干部2036名、占24.7%,结构层次逐步优化提升。
注重按需选派、因村定人,黑龙江省考虑不一样村的资源禀赋、发展特点、问题短板和派出单位职能、人选能力特长等情况,将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派到脱贫村、有经济部门经历的派到乡村振兴重点村和边境村、熟悉党群工作的派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了解党史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派到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确保选派力量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
立足边疆大省、农业大省的实际,黑龙江省针对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优、储备不足,艰苦偏远地区招人难、留人难等现实问题,自2021年起部署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公开招聘1.32万名大学生,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把培训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突出按需施训、应训尽训
抓培训、提能力,筑牢驻村干部履职根基。黑龙江省驻村办坚持以学促干、以知促行,把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培训必学内容,逐步的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驻村干部提升履职能力。
“很幸运能参加这次域外培训班,4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走访杭州、金华、湖州等地,进展馆、走街巷、下农村,参与现场教学、观摩实践,理论辅导、座谈交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今年8月,黑龙江省驻村办组织优秀驻村代表赴浙江实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收获颇丰。
省驻村办负责这个的人说,“我们把培训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工作现场,就是要让驻村干部实地感受驻村帮扶成效,在互学互鉴中充电蓄能。”
“走进富美乡村,实地学习浙江实施‘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思维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短短几天学习时间,省政协机关驻泰来县和平镇建设村何涛,添加了许多村书记和企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这个食品加工项目很适合我们村,回去后我们再认真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把这家企业引到村里。”
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在培训内容方面,黑龙江省精心设置,突出按需施训,邀请党政领导干部讲方法、部门业务骨干讲政策、先进典型代表讲经验、涉农专家学者讲技术,着重加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培训,不断的提高驻村干部政策落实能力、产业帮扶能力,确保驻村干部学得来、用得好。
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点多、线长、面广,黑龙江省驻村办坚持主体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统筹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做到应训尽训。目前,省级每年选取驻村代表开展示范培训,每月采取视频方式开展业务辅导,市县两级则将驻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工作总体设计,确保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无盲区。2021年以来,省市县累计培训驻村干部39.6万余人次。
引导督促派出单位形成帮扶合力,严管厚爱促进驻村干部全身心扎根一线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驻村帮扶绝不能简单依靠驻村工作队单打独斗,如何让帮扶能量实现最大化释放?省驻村办探索形成“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的捆绑帮扶工作法,推动主要负责人定期到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派驻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给予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村庄强党建、兴产业、促治理、解难题、惠民生,形成“一人派驻,全员帮扶”的局面,凝聚帮扶向心力。
干净宽敞的村路直通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井房在田里格外打眼……“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30多年未修的通乡村路平了,村小学不但建了硬化篮球场,电子投影仪、电脑也是一应俱全……”走进巴彦他拉村,村民们如数家珍般说着驻村工作队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
巴彦他拉村位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蒙古语里意为“富饶的草原”,而此前它却是当地人眼中穷、破、旧的“落后村”。
“单位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在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巴彦他拉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富饶之地、乡村振兴的先进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建党说,驻村帮扶以来,主管领导多次入村实地查看、仔细地了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通过种种渠道争取资金资源支持。截至目前,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累计为巴彦他拉村争取各级资金5000余万元,投入39个帮扶项目,建设生猪牧场、培育大棚经济、发展榛子种植、打造自驾驿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到18500元。
为了让干部安心放心驻村、踏实干事,黑龙江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多举措关心、关注、关怀驻村干部成长。省驻村办协调省市县三级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有关政策要求为驻村干部发放生活、交通补贴,免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坚持把驻村作为锻炼干部的重要方法,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驻村干部,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上第一先考虑、重点倾斜。2021年轮换以来,全省提拔或进一步使用有驻村工作经历的干部1900多名。
“省里的扶持政策、单位的倾力支持,给予我们驻村帮扶的强劲动力。”黑龙江大学驻克东县蒲峪路镇国富村刘家胜在两年期满后,主动请缨再次投身驻村工作。“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红火了,看着村子每天都有新变化,感觉我们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付出值了!”
2021年以来,全省驻村干部共协调各类扶持资金36.8亿元,帮助1311个村集体新上强村富民产业项目2323个,增加村集体收入3.9亿元,带动农户增收3.5亿元;积极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累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45.4万余件;参与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644个,帮助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9800多人。
在辽阔的黑土地上,一批批驻村干部冲锋在前,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把希望播撒在群众的心底,龙江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广大驻村干部在龙江大地真帮实促、真抓实干,为粮食丰收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李新鹏 摄
黑龙江大学驻克东县蒲峪路镇国富村刘家胜(右)深入庭院指导油豆角种植技术。
省政协机关驻泰来县和平镇建设村何涛(左二)帮助脱贫户销售庭院蔬菜。